“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2022年10月2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洹河南北两岸的殷墟遗址时指出。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化辉煌。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高度,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中华民族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重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孔子诞辰2565周年时,强调“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在武夷山深处的朱熹园,感慨“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郁然千载诗书城”里的三苏祠,指出“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立足于现实的中国,又植根于历史的中国,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精神感召力,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5000多年没有断流的中华文明,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深厚土壤。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新征程上,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要深刻领会“两个结合”,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4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切实防范化解重点...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根据季...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2月末至今,随着海外疫情日趋严峻,全球市场接连遭遇“黑色一周”“黑色星期一”...
新冠疫情影响呈现两极分化尼尔森中国区总裁贾斯汀·萨金特 (Justin Sargent)表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人口第一大国,不仅通过确保自身粮食安全,稳定了地区粮食市场;同时积极开展...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人口第一大国,不仅通过确保自身粮食安全,稳定了地区粮食市场;同时积极开展...
copyright © 2024 中国廉政法治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1034972号-5